随着中国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当前的护理人员已经供不应求。根据相关部门周二发布的一项指示,打算加强此类机器人以及脑机接口和人工智能的研发,以支持全国的养老服务,中国或因此成为首批正式制定此类机器人使用政策的国家之一。
这项举措是加强对中国老年人支持的全面战略的一部分,除了推行机器人,中国还鼓励外商投资和培训更多护理相关的专业人员。
数据显示,2023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676亿,占总人口的15.4%。然而相比之下,全国养老服务床位仅为820万张。很显然,依靠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的需求。
为了尽快不足缺口,文件强调加速该领域的技术和数字化,并承诺将设立以上述领域为重点的重大国家科技项目。“到2029年,中国将基本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养老服务网络,到2035年,确保所有老年人都能在适合中国独特需求的成熟护理体系下享受基本服务”。
人形机器人将是养老护理中的应用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本周发布的一项关于2027年发展人形机器人的行动计划中,北京市强调需要在情感陪伴、健康监测和智能家居服务等护理场景中部署机器人,同时探索人机安全和信任机制。
同样,湖北武汉在上个月的一份报告中重点介绍了旨在帮助老年人的人形机器人。这些机器人有望提供陪伴、监测健康状况,并使用 3D 面部扫描和建模技术定制其外观,可以使其与亲人甚至老年人的年轻版本相似。
不过现在市场对机器人能否照顾好老人持怀疑态度,因为即便是专业护工,也很难在方方面面都做好。
因此,现阶段机器人只能解决陪伴和节约人工成本的问题,并不能与提高养老质量画等号,之后还要经历许久的技术升级和完善。
除了机器人技术,中国还鼓励外商投资中国养老产业,并承诺将给予与国内企业同等的待遇。北京最近在养老和医疗服务领域为外资提供了更广泛的市场准入,包括 11 月允许在九个主要城市建立外商独资医院。
此外,新计划还提出解决中国专业养老护理人员严重短缺的问题,呼吁通过加强职业培训和道德标准来提高护理作为一种职业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