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点言论 2017-8-8 14:23:29

深度剖析:中央政府为何要去杠杆和控制地方政府债务?

作者: 卧蚕
来源:金投网 0

导语

由于商业银行存款资金太多,巨大的经营压力也使其急于扩张,而中央银行出于控制货币信用、通货膨胀的考量试图抑制这种扩张,这使得双方的矛盾更加突出。

2017年,中央政府“去杠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被各路媒体竞相报道事情,“去杠杆”更是成为了一个网络热词,那么“去杠杆”究竟是什么?“杠杆”和“地方政府债务”又有何危害呢?

一、什么是杠杆?

某投资银行净资产30亿元,若杠杆率为30倍,即为900亿元。这等于该行以30亿元净资产做抵押将投资规模膨胀到900亿元。加入投资盈利率为5%,那么该行就可获利45亿元,其回报率相当于净资产的150%。看上去很美好,但是高杠杆率操作是非常危险的游戏,现实生活中有个案例: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证券业刚刚兴起之时,当时由于监管不到位,证券公司普遍存在着为其客户提供透资操作用以买卖股票的现象。假如某客户有100万元作为保证金,证券部为其融资200万元,那么其炒股资金便增加到300万元。如果所买股票上涨50%,该客户的股票市值即可达到450万元,相当于用100万元自有资金赚取150万元;但如果下跌50%,其股票市值即缩水至150万元,那么该客户不仅赔光原油的100万元自有资金,而且还欠下50万元的债务需要补仓。

杠杆操作的特点就是放大效应,以小博大,既可以使人上天堂,也可以使人下地狱。这类操作若逐渐成风,整个股票市场交易及规模就会迅速膨胀。而近十多年来,世界上正是各类金融机构大量使用杠杆率并显著膨胀的一个时期,从而造成全球金融资产出现巨大泡沫。

二、金融机构的“高杠杆”操作引发金融危机

我们回到银行的话题来,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投资银行,其经营特点均为杠杆操作,这是金融机构的负债特征所决定的。巴塞尔协议(“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的简称)的核心条款是规定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为8%,核算过来意味着一家商业银行其杠杆率最高不可超过资金的12.5倍。

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世界上除了监管严格的商业银行之外,还有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各类私募基金、专业贷款机构等多种金融机构,这类金融机构受到的规范约束较少,有的甚至尚未纳入监管体系中,它们的杠杆率近年来迅速膨胀,很多高达60倍以上。而商业银行为了生存竞争,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千方百计将表内业务转为表外,以规避资本监管。结果便导致主要金融市场之外形成了巨大的场外市场,出现了所谓的“影子银行”。而场外市场、“影子银行”的蓬勃发展既回避了各国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也摆脱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从而导致杠杆率无限膨胀以致失控,最终酿成大祸——爆发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三、热钱引发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银行三方博弈

而在中国,由于人民币被迫对美元升值,大量的外资涌入我国,外汇储备也水涨船高(今天的最新消息,7月我国外汇储备环比增加239.31亿美元 实现“六连升”),如此,我国的社会资金也随即增加,这就表现为人民币流动性过剩,并从银行存贷款巨额增长中反映出来。

当然,如果这些资金停留在银行体系中不被商业银行进行放贷活动即信用扩张的话,就不会有什么不利影响,但是金钱的天然特性和银行的本性就是逐利,为此银行甚至会不择手段,从上文可窥探一二,更不用说会让资金闲置了。

银行势必会运用这些资金谋取更大的盈利,且金融作为一个自由竞争的行业,各家银行作为竞争主体,一定会进行顽强的扩张以扩大自己实力和市场份额。而银行巨额信贷扩张的结果就是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一条条新生产线相继完工,规划建设中的高速公(铁)路令人目不暇接,一笔笔住房按揭贷款积少成多……而另一方面,由于热钱的涌入和冲击,一定程度上引发房价、物价齐涨和通货膨胀,国民不敢消费,又造成对实体经济的打击,使中国经济逐步步入到恶性循环中。

由于商业银行存款资金太多,巨大的经营压力也使其急于扩张,而中央银行出于控制货币信用、通货膨胀的考量试图抑制这种扩张,这使得双方的矛盾更加突出。而地方政府执着于“政绩”,碰上这种资金宽松的难得机会,自然想大大的“发展”一把,且地方政府作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最青睐的单位,轻松就能获得贷款。政府的融资平台公司以资金链在本届政府任上不断链为目的和原则,导致地方政府的债务一届一届传下去,积累到现在已经是一个庞大的体量,而地方政府目前的偿债(现在仅能还本付息)主要资金来源就是土地,这也导致了房价“拐点”难以真正到来。在现有的体制下,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博弈升级的局面也由此拉开。

四、总结

随着这些问题和矛盾的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政府调控或者说改变这一局面的决心越来越强,所以今年的政府会议反复提到去杠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范其融资行为的要求等,但是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以及涉及面之广势必会是中央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压力,希望随着宏观调控的环境和条件发生根本性改变,政府能够及时发现判断、跟踪,制定出切实有效且可行的办法,而不是再延续以前的老套路和旧方法,使其不能落实到位、隔靴搔痒,抓住关键问题,对症下药,才能彰显成效。

精品话题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