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点子 2014-5-15 18:22:44

那些年 我们一起爱过的银饰品

0

导语

国人对银饰一直情有独钟,中国的银饰文化也经历了漫长的时光浸染。据了解,银饰最远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而古代的一些银饰品既承载了另类的纹样,又有西欧和东南亚风情,工艺趋向成熟,其韵味至今难以企及。

01那些年银饰里的典故

银饰最远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

“穿金戴银”自古以来都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物化表现,金银饰品,特别是银饰,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何以致区区?耳中收藏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魏晋南北朝以前的情诗,处处都可见不加掩饰的真挚与炽烈。

银饰最远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

在这首三国诗人繁钦的《定情诗》里,一对恋人用各种信物来见证他们的爱情,每一信物都被赋予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信念。诗里到底提到了哪些金银饰品的爱情信物呢?它们是缠臂金(一种我国古代女性的缠绕于臂的装饰)、戒指、耳环,还有手镯(古代称跳脱)。

银饰的功效

在古代,银饰不仅被看成财富的象征,更被认为具有延年益寿、吉祥如意的功效,因而被古人广泛制作成各种装饰物。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民间更是有“无银不成饰”的说法。斗转星移,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精美做工和深厚历史底蕴的老银饰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02那些年银饰里的民俗文化

古代女人戴的银镯、耳环以及宁波女子绣花用的银丝线,各式各样的长命锁、银勺、银元宝等。这些东西除了一色的做工精致、造型典雅外,还蕴涵着浓浓的地方民俗,反映了古人企盼吉祥长寿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银丝线历史悠久

银丝线是宁波女子做金银绣的基本丝线之一。宁波的金银绣历史悠久。据记载,金银绣在古代叫“盘金”或“盘银”,是采用纯金、纯银搓丝绣制的作品。明清时期,金银绣曾经辉煌一时,与“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竞相争辉。

那些年银饰里的民俗文化

长命锁避灾驱邪

长命锁,也叫“寄名锁”,是明清时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按照迷信的说法,只要佩挂上这种饰物,就能辟灾去邪,“锁”住生命,所以许多儿童从出生不久起,就挂上了这种饰物,一直挂到成年。

长命锁一般多用金银宝玉等材质制成,以银质最多。造型多为锁状,在锁上一面錾有“长命富贵”、“福寿万年”等吉祥文字,一面则錾刻着寿桃、蝙蝠、金鱼或莲花等吉祥图案,表达了人们对于幼儿生命长久、幸福吉祥的美好祝愿。

03那些年银饰里的老工艺

以贵州、云南地区为代表的苗族银饰最具典型性,它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工艺,被称为“服饰上的史书”。苗族服饰的每一个部位几乎都有银饰装点,品种之繁多、款式之丰富,令人叹服。在苗族人眼里,银饰不仅是辟邪的神物,而且是幸福和财富的象征。银锁是苗族姑娘的重要饰物,常常打造有“龙”“双狮”“兰”“蝴蝶”“花草”等浮雕图案,有的还垂有银链、银铃等,有“长命锁”之称,表祈求平安吉祥之意。

那些年银饰里的老工艺

苗族银饰工艺变换自如

苗族男子也有戴银项圈的习俗。苗族银饰堪称手工艺中的精品,一条细小的银链可由数百个不到2毫米的微型银环连缀而成,全靠银匠的精心打磨。古老淳朴、独特精湛的银饰工艺体现了苗族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其造型大方自然、形象生动独特,有人物、花鸟、虫鱼走兽、龙凤及几何图案等。在布局上,以对称为主,间以自由纹样,变化自如。

由于地处偏远,现代信息传入有限,再加上当地一直生活在这种民族文化氛围中,因此,形成了苗银在形式和工艺上的完整性,也造就了苗银在今日的独树一帜。

银饰传承逐渐被重视

银饰传承逐渐被重视

然而,几经辗转而传承下来的老银饰,却一度不被文化界、收藏界所重视。随着民间收藏的发展,如今收藏老银饰的人越来越多,“玩儿”的人也是各有所爱,有专门收藏银手镯、银戒指、银耳环的,有专门收藏银首饰盒的,还有专门收藏银扁方的,他们与中国的传统银饰文化结缘,把收藏老银饰当做一种快乐。

有意思的是,这个圈子里不少是年轻女性,她们把它当成最心爱的闺阁私房物件儿,只进不出,对老银饰更多了一分痴迷。

但是,作为一门古老的工艺,传统银饰在今天如何传承与转型,现代银饰如何深挖文化内涵、走得更稳更远,需要广大艺术工作者与高端市场推手、文化产业界共同思索。

精品话题

今日话题